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6:49 点击次数:81
1918年5月,列宁发出了紧急电报,警告苏俄各地:“我们没有粮食了!苏俄正面临饥荒的威胁,国家将因粮食危机而崩溃……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,我要求你们无条件支援彼得格勒!”
自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,战争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就日益严重,并在1918年春天演变为严重的饥荒。为了应对这场危机,列宁决定通过电报呼吁全国支援,确保国家能够渡过难关。
为保证政权的稳定和胜利,确保内外战争的顺利进行,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天,苏俄实施了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”。
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“禁止粮食买卖”和实施“余粮征集制度”。为确保这些政策顺利执行,苏俄政府派出了武装的“征粮队”,他们带着武器,试图以军事手段征集粮食和农产品。
1919年1月11日,苏俄政府再次发布法令,规定农民必须按政府要求上交农产品,以支援红军和工人。政府要求农民交出的粮食,包括除“种子粮和保障温饱的口粮”之外的所有剩余粮食。
然而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,他们几乎没有剩余粮食可交。征粮队不顾这一点,他们不仅要求交出余粮,连口粮和种子粮也一并征收。甚至连中农和贫农都未能幸免,许多地方把他们当作富农一样镇压,这使得苏俄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产生了强烈的不满,逐渐演变成离心情绪。
展开剩余80%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”本是一项应急政策,原本目的是为了帮助苏俄赢得内战,保住革命成果。然而在列宁眼中,这项政策却被他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。
1919年1月,列宁在回信给历史学家尼古拉·罗日科夫时,明确表示:“我们不能选择自由贸易,那样就是倒退,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国家垄断来推进社会主义进程……” 随着时间的推移,列宁愈发坚定了这一思想。
尽管1920年底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,但列宁依旧坚持实施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”。在他看来,这条道路依然是建设苏俄的最佳途径。
然而,正是这个错误的认知导致了苏俄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饥荒,以及蔓延至全国的农民暴动。这一切使得苏俄的百姓陷入极度的困苦之中。
战争时期,粮食被征收,民众尚且可以接受,毕竟保卫国家、抵御外敌是每个公民的责任。但战争结束后,再次征收口粮,难免让人心生不满。
于是,苏俄各地的农村居民开始对苏维埃政权产生了抵触情绪,并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实际行动,不愿意种粮、减少耕地,甚至故意减少生产,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急剧下滑。
1920年,苏俄的谷物总产量比战前减少了一半,而棉花的产量仅为战前的6%。
1918年春天,初现的粮食危机逐步升级,最终演变为波及苏联17个省份的大饥荒。
然而,更令列宁担心的是,随着饥荒的爆发,苏俄多个省份开始爆发农民暴动。
“余粮征集制度”继续实施,成为了引发全国范围农民暴动的导火索。1920年底至1921年春季,乌克兰、俄罗斯东南部、中部、西伯利亚以及伏尔加河沿岸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反抗运动。
这一暴动潮在1921年2月和3月达到高潮,尤其是在西伯利亚的伊施姆县,参与人数超过6万。与此同时,坦波夫省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反抗运动,参与人数达到5万。
坦波夫省曾是全球最富饶的地区之一,黑土地带的粮食不仅供应全俄,还大量出口欧洲。然而,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,这里对余粮征集制度强烈反感,局势迅速恶化。
随着政府的严厉镇压,坦波夫省的经济一度崩溃,沦为全国倒数第二的贫困地区。
在这一过程中,坦波夫省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居民,这个曾经富饶的粮食大省如今却连自己都养不活。
在这种困境下,苏俄农民不得不开始发起反抗运动,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利益。
与此同时,苏俄首都彼得格勒的一支英雄部队也响应了农民的呼声,发起了起义,支持农民的反抗行动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”。
喀琅施塔得海军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一直是先锋力量,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中,水兵们是最早向冬宫开炮的队伍之一。
然而,在此时,为了声援农民,他们再次起义反抗政府。
列宁派遣加里宁前往劝说水兵停止起义,但未能成功。最终,列宁决定采取武力手段镇压起义,并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:“我要让你们几十年内不敢再有反对派的念头。”
1921年3月17日,图帅带领8万大军进驻,开始了剿匪行动。此次行动的规模庞大,所动用的武器装备不言而喻。
这场大饥荒和农民暴动对苏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,也使列宁首次认真审视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”的合理性。
1921年3月,列宁终于决定放弃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”,实行过渡性的“新经济政策”,通过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,并允许农民保留剩余粮食并进行贸易。
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和红军的进入,饥荒和暴动很快得到了平息。
尽管苏俄农民凭借顽强的意志保护了自己的利益,但他们的幸福生活并未持续太久。斯大林的集体化政策随之而来,农民们的生活将再次面临严峻考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波胆足球平台APP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